今年来,不少陶瓷企业表示:“2023年瓷砖销量增长,但利润却前端的低。”不少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是打“价格战”的恶果。
广东有陶瓷厂称,在过去短短一年时间内,其企业750×1500mm抛釉砖就因为价格战,出厂价被迫降价约10元/片;江西产区也有陶企表示,过去一年产区内多类产品价格降幅达15%以上……
众所周知,陶瓷行业早已告别暴利时代,进入薄利、微利时代,即便是品牌溢价较高的头部陶企、上市公司,其净利润率也仅有7~11%左右。与此同时,瓷砖的销售价格越来越低,虽然成本也在同步降低,但远不及瓷砖的价格降幅。
在此背景下,陶瓷企业如何降本增效?如何走出低价、恶性竞争泥潭?
稳住质量的前提下
不断降低原料采购标准
多位行业人士一致认为,2023年陶瓷行业内卷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导致很多陶企陷入“有销量,没利润”的窘境。以750×1500mm规格的抛釉砖为例,去年不少陶瓷厂的出厂价还能够坚挺,但今年各种低价变得十分常见,甚至在佛山秋季陶博会期间,还有厂家打出了令人咂舌的超低价。
广东一家陶瓷厂负责人表示,750×1500mm已成为“内卷之王”,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规格,其工厂750×1500mm抛釉砖今年的单价,在去年的基础上下调了差不多10元/片,降价幅度如此之大并不是因为利润足够可观,而是身陷价格战的漩涡当中,不得已而为之。
理论上来说,2023年750×1500mm抛釉砖全面爆发、产量激增,诸多陶企长期大规模生产,其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所降低,但每片价格降幅达10元,远远超出了陶企所能承受的范围。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陶企不得不在稳住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生产材料的标准,以此来压低生产成本。例如,用50硅酸锆替代64硅酸锆,把99%煅烧氧化锌换成95%煅烧氧化锌……
据相关人士介绍,自2022年开始,部分陶瓷厂就已经在调整生产配方,用50硅酸锆、复合硅酸锆替代64硅酸锆,当时一方面进口锆英砂供应告急,另一方面50硅酸锆、复合硅酸锆在价格上更有优势,直至现在,越来越多陶瓷厂采用50硅酸锆。从当前情况来看,50硅酸锆确实也能够满足瓷砖产品质量要求,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据悉,当前50硅酸锆比64硅酸锆每吨便宜2000、3000元。
当然,陶瓷厂不会只是单一替换其中一种材料,除了硅酸锆,陶企及相关企业也降低了对氧化锌的采购标准。此前都是99%煅烧氧化锌大行其道,但今年95%煅烧氧化锌的发展势头更猛。
有供应商告诉《陶瓷信息》,这两种不同含量煅烧氧化锌的差价大约是2000元/吨。
当售价与成本均“触底”
有陶瓷厂反向生产高值瓷砖
2023年,很多陶企销售压力只增不减,为消化库存不得不以降价的方式进行促销。综合当前情况,很多陶企的售价与成本都已经“触底”,很难支撑持续的低价竞争,但迫于无奈还得继续降价,于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标准,向生产端要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不少行业人士分析认为,2024年的瓷砖销售市场可能更加内卷,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现在必须为来年的经营做准备,要么从销售端发力,要么向生产端挤压,显而易见,很多陶企都认为压缩成本比瓷砖涨价来得相对容易。”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坦言,当瓷砖生产成本压缩到极致或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再也没有下降空间的时候,有些陶企反而开始提高生产标准,采购更优质的原材料,生产更高值的产品。据透露,当前就有多家陶企又开始推广坯体50度白的超白釉面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毫无疑问,同质化产品的激烈“价格战”让诸多陶企很受伤,或许相对差异化的产品可以让陶企暂时规避价格战,但这需要建立在陶企本身的核心优势之上,根据自己的设备及产品结构进行差异化产品生产,而不是盲目跟风技改并生产“流行、利润”产品。
以行业热烈讨论的1200×1200mm规格为例,虽然当前其每平方米的出厂价超过百元,相比常规的大众化产品,这一规格的高利润对企业诱惑较大,但如果陶企原有的设备不具备生产该规格的能力,就需要投入重金对压机、喷墨机以及釉线等设备进行改造,投入动辄需要几千万元。待技改完成顺利出砖后,谁又能保证该产品的售价不会因价格战而下跌?
因此,不少陶业资深人士建言,陶瓷企业在生产方面不要摇摆不定,不要看到哪款产品流行或者利润较高就一头扎进去,很多时候跟进以后才会发现,那些盲目跟风的产品早已过了顶峰时期,并开始走下坡路,后来跟进的陶企往往会尝不到“市场的甜头”,甚至会因为投入过大而陷入被动状态。
上述广东陶企负责人说道,无论怎样,陶企想要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坚持自己的核心优势,在自己成熟的产品及市场体系下,在原有的工艺设备等硬件条件的基础上,生产属于自己的差异化产品。
(文章来源:陶瓷信息-公众号,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