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跌撞撞中,上半年已然结束。综观半年来的市场走势,市场犹如过山车一般,先热后冷,震荡剧烈。自5月份起,市场出现断崖式下滑,不少陶企面临着3月点火6月停窑的巨大压力。
对于下半年的市场走势,许多人并不乐观。房企被称之为“秘不发丧”,而上半年土地出让、新开工项目和二手房交易等数据均大幅下滑,许多地方甚至出现腰斩。5月前市场之所以回暖向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压政策之下的保交楼带动家居建材市场强势反弹,包括瓷砖需求出现一波小高峰。
只是这波小高峰维持的时间太短,从3月到5月,短短百余天,市场便再次遇冷。
自2021年起,一大批房企相继暴雷和躺平,导致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烂尾楼,引发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业主的强烈不满。在此情况下,2022年7月起,从中央到地方,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保交楼、稳民生举措;2022年8月,国家推出2000亿的专项纾困基金,专门用于无法按时交付的楼盘;2022年11月,又推出救市三支利箭,即信贷支持、债券融资支持、股权融资支持,允许房企融资。目的只有一个,盘活那些烂尾楼,确保业主能按时收楼。

(图片来源:陶瓷信息-公众号,侵删)
据专业机构调查,截止今年3月,全国1114个保交楼项目,交付率为23%,到5月底,交付率达到34%,尤其是广东、广西、吉林,交付率超过50%。这些保交楼,在短期内为家居建材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蛋糕,这是瓷砖市场5月前回暖不可或缺的一大主因。
当然,我们也遗憾地看到,保交楼的速度并不理想,许多地方,包括湖南、河南、浙江等省份,保交楼进展缓慢,有些区域还不足10%,甚至大量楼盘存在表演式复工。这样的交楼速度,反应在建材市场,就是不温不火,异常冷清,难以真正刺激陶市复苏。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5701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住宅投资下降6.4%,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22.7%。市场的修复与回暖遥遥无期。自5月起,刚刚有点起色的房地产再次入冬,直接带动陶瓷市场由热转冷。过去一年多时间,房价下跌、烂尾、断供,让许多购房者伤痕累累,血本无归,不买房、不贷款、不装修成了经济下行期年轻一代对待楼市的消费主流。
更令人悲观的是,不仅仅是房地产,就连热门的新能源、互联网、AI市场也陷入了低谷,中国经济正快速进入通缩通道,内需市场异常低迷,许多职场人面临着下岗、失业、降薪的危机,由此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业的低迷。正因为如此,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日前发出“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的建议。他说:“提振当今十分低迷的国内需求,亟需找到一个大的投资和消费池子。环顾天下行业,动一下而活全局者,恐怕非房地产莫属。”但他的呼声却得到了诸多专家和媒体的普遍驳斥与批评。
内需不振,房市不举,陶市疲软。大家都感受到了经济下行的严峻性,但却没有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许多人都在等待、观望、蛰伏,大多数人还在克服困难,咬牙坚持,当然也有企业、商家撑不下去,最终倒在了市场的寒风当中。
增量市场持续萎缩,存量市场难以激活,最后的结局是陶瓷市场不温不火,持续温水煮青蛙。这样的状况长时间延续,会让许多企业、许多老板在一点一点耗尽多年积累的财富和资源的同时,对市场日渐失去信心,最终退出这个行业。

(图片来源:陶瓷信息-公众号,侵删)
归根到底,建陶行业是一个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行业。楼市兴,陶市旺;楼市败,陶市衰。在当前楼市持续下行、前景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建陶行业很难有大的机会,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大扩张、高增长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市场不会好转,只会一天比一天糟糕。未来,部分城市的住房成为白菜价,甚至成为负资产,不是没有可能。
从目前的形势看,保交楼的增幅并不明显,而且进度非常缓慢,不排除一些楼盘最终还是会烂尾,但好在还有过半的保交楼项目正在路上。陶瓷市场的景气指数,虽有滞后,却基本上延续了楼市的成交轨迹。伴随着保交楼的边际效应,楼市带给瓷砖市场的红利同样会越来越小,而这,也许是楼市带给陶瓷市场最后的一波红利。
无论怎样,上半年的陶瓷行业仍然可圈可点,尤其是高安、夹江、重庆等产区,甚至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喜人景象。下一波这样的市场高潮何时能来,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下半年,陶瓷市场不容乐观,许多陶企都面临着停窑减产的巨大压力。
潮起又潮落,本来就是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陶瓷市场又怎能置身其外?!
(文章来源:陶瓷信息-公众号,侵删)